战疫英雄谱丨白衣执甲用坚守迎来春暖花开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2020-04-10 11:25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4月10日11时讯(马甜)鲜花锦簇、红旗招展、笑意融融……随着一批批驰援湖北的白衣战士结束集中休养回家,这是重庆市民和医护人员自发为逆行英雄们奏响的赞歌。千里驰援,性命相托,驰援湖北的逆行英雄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白衣战士坚守在重庆的战疫一线,用马不停蹄的战斗守护春暖花开。

湖北医生在重庆

“你守护湖北,我坚守重庆”

查房、专家门诊、统筹科室工作、开展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基层医院能力提升培训学员的教学等工作……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这几天,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徐新献又一头扎进忙碌的科室工作中。

其实,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就一直奔波在抗疫一线。从1月24日除夕夜,医院发出“驰援湖北”征集令时,他就直言“主动请战”;先是承担医院新冠肺炎专家会诊工作,再到2月12日开始,负责医院第一隔离病区、发热门诊的管理、隔离患者的救治,再到2月19日起承担南岸区区级防控专家会诊统筹工作,到3月22日整整40天的时间里,他始终冲锋在前,没有休息过一天。

徐新献(左三)在隔离病区医生办公室与医护人员合影 院方供图

要说这场共克时艰的战疫经历给他留下了什么?除了更加坚定的行医初心、医者担当外,还有现在还隐隐作痛的肩周炎,这是战疫期间每天对接工作电话多了导致的肩周炎复发,可徐新献却没把这点小病痛放在心里,丝毫没影响他工作的脚步。

是的,如果不是看到他的履历,你很难相信这个在一线连轴转了40多天的人,是一名已经57岁的医生。当有人劝他没几年就退休了别总忙着工作也要注意休息时,他却不以为然,“我这身体好着呢,再说年龄也不大,你看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七八十岁了都坚守在一线,我这个年龄算不了什么!”

为什么执意到一线战斗?对徐新献来说,这既是作为医者的职责和本能,又是作为一名湖北人的赤子之心。

2002年,在湖北工作了15年的徐新献作为医学人才被引进到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自此在重庆扎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爆发,徐新献更是焦急万分,要知道他的父母和亲人都在湖北。虽然因为医院工作安排不能前往湖北,但看着一批批驰援湖北的重庆医护人员,他明白,自己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好重庆群众的健康。

徐新献在隔离病区查看重症患者 院方供图

疫情期间他的工作十分繁忙。除了每天要到隔离病房诊治病人、安排发热门诊工作、对接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及南岸区8家基层医院的病人会诊外,他微信里更有多个工作群需要时时回复,最忙的时候一天就处理了150个电话,有时是四五个工作电话同时打进来。5床患者半夜又发热了、发热门诊刚接诊了3名患者、后半夜基层医院需要连线进行区级专家会诊……面对巨大的工作任务,领导、同事也提出来让他休息几天,可是一旦换人,他生怕影响一些工作的连续性,为此,他尽力打起精神,不让自己有倒下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还采用了“清单制”和“跟踪法”两大工作方法,通过建立备忘录记录每天的工作安排,及时跟踪了解隔离患者的情况等,做到事事落实到位,让纷杂琐碎的工作变得井井有条。

不过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在连续作战工作的第19天,徐新献在从病区到休息地的路上走路都有些费力,体力的过度消耗让他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了,可是在经过一天的调整后,他又干劲十足地出现了。

一心放在工作上,留给家人的时间只能少之又少。徐新献远在湖北的父母身体都不好,可是他只能委托在家的弟弟照顾好二老。为了不影响工作,整个疫情期间,他和父母只通过两次电话。

徐新献协调隔离患者出院 院方供图

这样的全心付出,也让他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一次他在隔离病区查房时,一位患者红着眼眶对他说:“虽然我看不到你的样子,但听到你的声音是位老医生了,你这个年纪还在为我们奔波,看到你在,我们这心里就有底了!”

2003年非典来袭时,刚到重庆工作不久的他毅然走到一线,承担非典病区防控工作。如今17年过去了,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同样选择了付出和尽职担当。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美丽的重庆我来守护!”这是徐新献的战疫决心。

核酸检测室的“爱哭鬼”

两个多月来无畏与病毒共舞

1月23日,按照重庆市、区卫生健康委的统一部署,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仁济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需要承担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的紧急任务。为此,检验科工作人员积极响应,迅速成立了以科主任为首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团队,他们是黄长武、魏红璐、熊小荣、李彦黎,时刻准备与新型冠状病毒“零距离”接触。

在黄长武主任的带领下,核酸检测团队立即对原检验科PCR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隐患、防护措施及SARS-CoV-2核酸实验方案、检测流程、质量保证等进行梳理。在医院领导的推动下,医院多部门通力合作,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终于在大家共同努力及团队精心准备下,几天后,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满足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的PCR实验室整改完成并完成预实验,于2月2日正式开展对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两个多月的战疫一线经历带来了哪些改变?对检验科医生熊小荣来说,应该是更加懂得去珍惜生活中的小确幸,当然,最直白的改变是她的泪点更低了。

这也难怪,进入核酸检测室前听着领导的暖心叮嘱,她的鼻子有点酸了;凌晨下班,和同事脱下厚厚的防护服后互相鼓劲时,她的眼角红了;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看着孩子精心准备的加油卡片时,她的眼睛模糊了;看电视刷新闻,看到全国形势越来越好时,病人越来越少时,她又落泪了……可就是这么一个“爱哭鬼”,却从2月2日开始到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直坚守在医院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室,零距离接触病毒,一遍遍重复着检测工作,只为新冠肺炎疫情诊断提供最有力的依据。

在检测室工作的熊小荣 院方供图

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N95口罩,带好两层乳胶手套,4月8日上午8点,和往常一样,熊小荣又进入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虽然这样的装备她已经穿了两个多月,但现在依旧会感到不舒服,不过所幸这种不舒服她已经她已经习以为常了。

先是对检测室各个角度和检测器具仔细喷洒消毒,半小时后闻着浓浓的消毒水味,一天的核酸检测工作才算正式开始。看着今天拿到的七十多份标本,看样子,全部检测完应该又得到晚上九、十点了。

其实,相比于2月,现在的工作量已经大幅减少了。熊小荣还记得最忙的时候,她们一天就需要检测百余份标本,往往等全部忙完都已是凌晨一两点。当然,标本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医院专业检测人手紧张。作为进行核酸检测的检验科医生,他们是直面病毒的人,是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尖兵。为了检测到微量的新冠病毒提高检出率,更需要对病毒进行大量扩增,这种危险不言而喻,所以要做这个工作,除了要有勇气毅力外,更需要掌握专业的检测技术。为此,在得知医院即将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时,拥有PCR检测资质的熊小荣就第一时间报了名。

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其他人员感染可能,检测室的所有清洁消毒、检测工作也都由她们负责,每天4次消毒、近百份标本检测工作,带给她们的更多的是体力和毅力的考验。

有一次考虑到检测任务紧,熊小荣没吃晚饭就进入了检测室,等工作到八九点时,她突然感到一阵阵眩晕,同时伴随着心慌、呼吸困难,全身直冒冷汗,坐在椅子上的她更是坐都坐不稳,这是低血糖的症状。要知道这种情况需要立马补充糖分,否则情况不堪设想。但问题是检测室只有她和同事两人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如果自己“临阵脱逃”,会给同事带给很大的困扰,工作更无法按正常流程顺利完成。想到这,她只有咬紧牙关硬挺着,直到手头工作做完,快速完成检测室消毒后,她才跌跌撞撞走了出来,可是还没等她完全脱下防护服,她就一下子吐了出来,把同事吓得够呛。后来她刷新闻,看到有隔离区的护士也是吐在了隔离服里,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又咽下去时,她说她感同身受,打心里明白了这就是白衣战士的坚守。

熊小荣和家人的合影 院方供图

为什么主动请缨到战疫一线?对熊小荣来说这是医护人员的本能,“我们当医生时曾宣誓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危害时,我们就应该第一时间站到一线,我想这是医者的共同选择。”如果说还有一点私心的话,那就是想给两个儿子做个榜样,让他们学会什么是担当和责任:“原来我妈在单位总是很忙。小时候不理解,还怪她,‘为什么别人有事没事都找你呀?又没见多给啥?’我妈就说,‘我是党员呀,别人不找我找谁。’也许正是家人的这种言传身教让我有了毫不犹豫冲在一线的底气和力量!”

儿子送给久久不能回家的妈妈的纸条 院方供图

如今,12岁的大儿子已经懂得了妈妈的选择,所以给她送上了自己制作的加油视频,6岁的小儿子虽然还不太明白妈妈的工作,却画了一幅护士给新冠肺炎患者打针的画送给了她。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这样的白衣战士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他们的白衣执甲,幸得山河无恙!